新华财经北京1月27日电(翟卓)作为逾20万亿的长线资金,险资的“行为偏好”一直被视为权益市场的“风向标”。
但2023年,保险股的表现似乎让持有者颇为“揪心”,年内申万保险指数累计跌幅达39%,创近十年来新高,在申万二级行业跌幅榜上位列第二;此外,年内该板块无一家公司接受过机构调研,受关注度明显下降,且险资自身的举牌热情也接近冰点。
进入2023年,险资投资将往何处发力,股价又能否“支棱”起来?业内人士表示,在长端利率稳健、地产风险可控、政策红利加码,权益市场或将回暖的背景下,预计保险板块估值将从历史低位逐渐回升,股价有望触底反弹。
2023年处境略显尴尬回顾2023年,申万保险指数全年累计下跌39%,仅次于教育板块,跌幅创近十年新高,A股五大上市险企总市值合计“蒸发”逾万亿元。
同时,机构调研热度也大幅降温,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,全年无一家保险公司接受到机构调研,与迈瑞医疗、传音控股等被调研频率超2000次的热门公司相比,略显尴尬。
那么,具体来看,各家公司的投资收益表现究竟如何?以中国平安为例,2023年前三季度,受华夏幸福债务危机等拖累,公司保险资金投资组合年化总投资收益率为3.7%,同比降幅达1.5个百分点。
根据中国平安半年报,2023年上半年其对华夏幸福相关投资资产进行减值计提、估值调整以及其他权益调整金额合计359亿元,对税后归属母净利润影响金额达208亿元。
此外,A股五大上市险企中,除中国人保暂未披露相关数据外,2023年前三季度,中国太平洋保险、中国人寿保险、新华人寿保险年化总投资收益率分别为5.3%、5.25%、6.4%,同比变动-0.2、-0.11、+0.8个百分点。
而从投向上看,有业内人士表示,去年上市险企投资资产继续以固定收益类为主,约占总投资资金的七至八成,其中银行存款占比不断走低,而高收益债配置力度有所加强。
银保监会数据显示,截至2023年12月末,保险资金运用余额23.23万亿元;其中,银行存款26179亿元,占比11.27%,创20236年以来新低。
与此同时,年内险资权益类投资热情也有所降温,截至2023年12月末,险资配置于股票与证券投资基金的余额合计2.95万亿元,占险资运用余额的12.70%,较20230年末的13.8%和20239年末的13.2%均有明显下滑。
业内人士表示,主要原因是去年权益市场操作难度加大,险资出于降低风险敞口的考虑,收缩了资产配置占比。
权益配置“缩水”下,险资对举牌上市公司也显得“兴趣平平”,2023年全年仅举牌1次,与20235年达36次的峰值时期相比反差强烈。
另据统计,20236年-20230年,险资举牌上市公司次数分别为11次、10次、10次、9次、23次。
不过值得注意的是,去年以来,险资逐渐加大了对另类资产的配置力度。
平安资产副总经理余文杰表示,险资需加大新一代基础设施投资,扩大另类资产的产品形态,构建另类资产配置的新金字塔。
2023年,A股五大上市险企合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4875.23亿元,同比微增0.03%;截至12月31日,中国人寿、中国平安、中国太保、中国人保、新华保险股价分别较年初下行20.46%、40.82%、28.92%、28.38%、30.87%。
2023年板块估值有望回升虽然2023年尴尬收场,但进入2023年后,保险板块“翻身”迎来开门红。
截至24日收盘,A股保险板块指数(申万二级)今年以来累计上涨4.21%,其中中国平安表现最佳,涨幅达5.40%;中国太保、新华保险紧随其后,分别上涨2.69%、1.85%。
不过受大盘整体下行影响,25日-27日保险板块也普遍“飘绿”。
而在股价“开门红”的背后,外资机构可谓“功不可没”。
自2023年以来,外资便频频加码保险股。
据东财Choice数据,截至2023年末,北向资金对中国人保的持股量相较年初大幅增加91.31%;对中国太保、中国人寿、新华保险的持股数量也分别增加了38.53%、17.94%、8.89%。
而进入2023年后,外资加持势头不减,截至1月24日,外资对中国人保、新华保险、中国太保、中国人寿、中国平安的持股量较2023年12月31日分别增加36%、21%、17%、11%、9%。
展望后续,业内人士表示,在长端利率稳健、地产风险可控、政策红利加码,权益市场或将回暖的背景下,预计保险板块估值将从历史低位逐渐回升,股价有望触底反弹。
具体来看,一是长端利率有望企稳,固收类投资收益将保持稳健。
近来央行官员的表态显示,我国通胀整体可控,发达经济体政策调整对我国影响有限,2023年货币政策将大概率保持稳健。
叠加疫苗加快普及、疫情逐步控制,居民外出消费意愿增加,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回升等,光大证券分析师王一峰预计,2023年整体长端利率仍将延续震荡回升态势,险企固收类投资收益将保持稳健。
二是权益市场有望回暖,险企投资比例仍有提升空间。
东方证券陶圣禹表示,当前市场交投活跃,注册制推行也在不断规范市场发展,预计2023年资本市场具有较强的向上弹性,有助于夯实险企投资表现。
此外,当前政策持续鼓励险企提升权益配置比例,引导长期资金入市。
目前上市险企权益资产在总投资组合中占比仅在10%-20%左右,配置比例与监管上限相比仍有较大空间。
三是地产信用风险影响逐步出清,各险企风险敞口整体可控。
中信建投金融组在研报中提出,近来政策积极发声,强调地产风险可控,其合理贷款需求将会得到满足,行业平稳发展确定性大,行业政策修复预期持续升温,将进一步带动险企投资端信心重拾。
据其测算,当前险企地产风险敞口相对有限。
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,上市险企地产投资敞口分别为,中国太保5.2%、中国平安4.9%、新华保险4.8%、中国人寿3.6%、中国人保3.1%,四是政策红利持续释放,险企将获得更大能量。
自去年上半年松绑了权益类资产后,近来监管政策频出,险企投资渠道进一步拓宽。
如2023年11月17日,银保监会发布《关于保险资金投资公开募集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有关事项的通知》,允许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基金;11月19日,《关于调整保险资金投资债券信用评级要求等有关事项的通知》落地,放宽了保险资金投资债券信用评级要求。
同年12月3日,银保监会发文放开险资参与证券出借业务,丰富保险资金运用方式;12月17日,又发布《关于修改保险资金运用领域部分规范性文件的通知》,删去单只基金募集规模不超过5亿元的规定等。
进入2023年后,银保监会又于1月19日发布《关于精简保险资金运用监管报告事项的通知》,取消34项监管报告等。
“银保监会此次集中修订政策,从多方面放松了保险资金运用限制,赋予险企更高投资自主权,有助于提升保险资金投资效率和收益表现。
”海通证券分析师孙婷预计,在高频率、强力度的政策红利释放下,险企将获得更大能量对抗利率下行和负债端压力。
22万亿险资将往何处发力作为逾22万亿元的长线资金,保险资金的“行为偏好”一直被视为权益市场的“风向标”。
在全球疫情尚有反复,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仍存的当下,2023年保险资金又将投向何方?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表示,展望2023年,保资大类资产配置,一要顺应趋势性,包括产业趋势、人口趋势和消费趋势等;二要注重成长性,如新经济、新基建、新能源等领域;三要着眼长期性,不仅要关注资产的长期性,还要关注交易对手和自身团队的稳定持续性。
具体来看,在权益市场方面,中保协与中国人寿日前联合开展的调研显示,在被调研的33名险企高管中,有61%认为明年A股将呈宽幅震荡走势,其最看好的三大主题是新能源、高端装备制造以及专精特新。
此外,自主可控、消费升级、5G应用等主题也受到部分高管看好。
东方证券分析师陶圣禹预计,目前来看,高分红、低估值、经营稳定并适合长期投资的资产将成为险企投资的重点关注对象,预计下一步各险企将紧密跟踪市场变化情况,优化策略基准和持仓结构,适当性增加权益配置,实现低利率环境下的超额收益。
而随着投资范围不断扩展,养老年金也成为权益市场的主力军之一。
国寿养老保险副总裁方军指出,当前养老年金配置中权益资产仓位不断增加,市值类资产配置中产品化比率提升,明年应侧重把握结构性行情,加大权益类配置动态调整力度。
值得一提的是,随着经济形势逐渐向好,另类资产及固收类资产也是保险资金的主要配置方向。
如中国平安在2023年三季报中提到,公司持续优化保险资金资产负债匹配,积极配置大量国债、地方政府债等长久期资产,灵活开展权益投资操作,同时充分发挥综合金融平台优势挖掘并增加优质另类资产投资。
综合考虑政策环境、经济和市场因素,公司将坚持现有的保险资金投资组合风险偏好。
此外,近来中国平安投资条线还出现重大人事变动。
中国平安20日公告称,聘任邓斌出任首席投资执行官(CIO),原首席投资执行官陈德贤因个人年龄原因不再担任该职务,但将继续担任集团投委会主任。
有接近中国平安的市场人士表示,此次调整后,集团的资产配置风格并不会发生重大变化。
邓斌、陈德贤加上首席风险官张小璐组成的全新高管阵容和投资管理架构,将更有利于中国平安投资业务的稳健经营和风险管控。
声明: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。
任何情况下,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。
版权所有。? Since 2023 .3g软件下载 All rights reserved.